大学之前,一直跟外婆生活,耳濡目染爱上了老家的霍山黄芽。这是一种极具分寸感的茶,含蓄内敛,带着轻微回甘的茶香,在口中袅袅然,一如老人家那份慈祥的沉静。
不过今天,我要说的是咖啡。
有关咖啡的记忆,最初来自雀巢的三合一速溶咖啡。严格来说,这其实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咖啡。记得挑灯夜战的日子越来越多,茶一直喝着又影响睡眠,于是这种跟“咖啡”沾点儿边的饮品便渐渐取代了茶。速溶咖啡不健康,可胜在口味尚可价格又不贵,喝完了又照常能睡,于是不亦乐乎。如果说静时、闲时习惯饮茶,那么咖啡于那时的我,则意味着战火燃烧前浇下的最后一泼汽油。
十八岁,第一次出门远行。尽管自认为做好了成人独立的准备,但从小到大家人的呵护备至一下子不在身边,多少有点小小的不习惯。那时外表故作镇定,不多言语,可独在异乡的不安唯有化作用功的动力,期待有朝一日能重回故里。于是喝咖啡的日子渐渐多了起来。结束一天课业,总是习惯冲一杯廉价的速溶咖啡,埋头整理笔记,翻阅书籍,那清淡的时光也许在别人的眼中会觉得有些枯燥,可现在想来都觉得是简单而莫大的欢乐。天道酬勤,若干年后的我终于考上了家乡心仪大学的研究生。人回家了,饮咖啡的嗜好却留了下来。那时每日在晨曦中醒来,洗漱完毕后的第一件事,也是习惯性先冲一杯浓浓的清咖啡,胸有成竹地开始一天的学业。那时也开始慢慢有了自己喜欢的口味,心里也更加多了一份笃悠悠的确信。
年岁渐长,喝咖啡的时间也慢慢多于饮茶,我的好奇心也开始慢慢从超市各色咖啡饮品,转向手冲咖啡。街头巷尾每遇到咖啡店,不论价格高低,有名无名,总是喜欢好奇地点一杯喝喝看。舌尖满足,脑内自然不甘空乏。于是好奇的求知欲便向关于咖啡文化的一些书籍和介绍蔓延开去。咖啡香气袅袅,好奇书页挲挲。渐渐知道,原来咖啡之于西方世界的意义,不亚于茶在古老东方文化中的举足轻重。不过对于那些关于咖啡豆的品种、产地、烘焙一本正经的介绍,我只甘愿做个业余的爱好者,所以总是看了又忘,忘了又看,享受着这些小知识在大脑中丢丢拣拣的乐此不疲。
例如《爱上咖啡》,国际著名餐饮及咖啡大师毛永年、林莹夫妇经典著作。此书举凡一切关于咖啡的常识,也是一部伉俪情深合作散文集。夫妻二人在咖啡文化最为丰富的欧罗巴大陆艰苦创业,用心经营,又在闲暇之余追寻着异域他乡的咖啡香气四处徜徉,没有专业术语的故作艰涩,也没有装腔作势的文化隔离,有的只有娓娓道来的咖啡文化,时不时还透出些东方人随和的心性。
再比如《咖啡制作大全》,小池美枝子所做。来自日本的咖啡魔法师。手把手教人如何制作创意可口的咖啡饮品。算是我目前看过比较齐全的咖啡制作图鉴了。粗犷的马车夫咖啡,营养的豆奶咖啡,喝法华丽的皇室咖啡……第一次让我见识了小小的咖啡,竟然具有如此强大而实在的包容性。
记得很喜爱的纪录片《茶,一片树叶的故事》里说,“茶”的名称,不仅包含了绿茶、红茶、黄茶、白茶、黑茶等工艺茶品的分类,也将花茶、奶茶、虫茶等诸多茶类饮品也囊括其中,体现了茶文化的包容性。但其实细想一想,咖啡这种不起眼的黑色饮料,却能实实在在与牛奶、豆浆、茶、甚至是鸡蛋、香辛料等配料混合起来生发出无数风味,在复合的口感中又不失自己那一份馥郁独特的香气,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包容呢?
一日,身边不太熟的一人突然小心翼翼搭话道:“我看你平时喜欢喝黑咖啡,感觉喝黑咖啡的女子,都很有品味呢。”我礼貌地微笑一下,不知作何回应。咖啡知识略懂皮毛,但人毕竟也就世间凡人女子一枚,平时喝的也就是些市面上的普通咖啡而已。若论口味,自己只是更加喜欢黑咖啡的纯粹,最在乎的,其实只是喝咖啡时的那份怡然好心情呀。
文/小益
图/Michael Dales 循CC协议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