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年级的酿皮

酿皮

图&文 Iris

很多人都知道四川的凉皮、陕西的擀面皮。在内蒙古,还有一种特别好吃的凉皮类食物,叫做酿皮。

我本不是内蒙当地人。小学六年级时,因父母工作的关系,全家从东北搬到呼和浩特。有一天,妈妈带回来一个塑料兜,说这是内蒙这边大家爱吃的食物,叫做「酿皮」。我心想,这东西怎么比得上东北的大拉皮呢?

也不知道妈妈是不是看出我的心思,只是自顾自的把袋子打开。晶莹半透明的米皮露出来,还有像冻豆腐一样的小块,妈妈说这是「面筋」。油、醋、酱油混合到一起,放上葱油、香菜、黄瓜之类,搅拌均匀,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葱油香味,每一根粉皮都好像挂了一层淡淡的油光,很是好看。我还记得吃第一口的时候那种凉凉的、有点咸、有点清爽但是不多不少的味觉,完全征服了我的胃。

从此,中午放学回家时,我都会去买一碗两块钱的酿皮。卖酿皮的是一位眼睛小小的、胖胖的、但是很和蔼的本地女人。她总是很热情的招呼我。听不懂她满口方言,我只是几句话:「我要买一碗酿皮。」、「请多给我一些面筋」。放葱油的时候,我还会说:「请多给我些香菜」、「谢谢!再见!」这种情形和只掌握了简单旅游英语和外国人沟通的感觉基本一样。

一天,我又去买酿皮,看到我们班的张东也来了。张东学习成绩不好,小朋友不让我和他玩,因为他是所谓的「坏孩子」。见我在摊前,张东惊讶地说:「你爱吃我妈做的酿皮?!」我最喜欢的酿皮,居然出自「坏孩子」的妈妈之手呢。

张东见我喜欢他妈妈做的酿皮,有点小骄傲,爽快地抓了一把面筋放到碗里。他妈妈是下岗工人,还好会做酿皮,所以就开始自己经营小小的酿皮摊。原来同学们不喜欢跟张东玩,除了他学习成绩差,还因为看不起他有个摆摊的妈妈。

那年生日,妈妈问我:「你过生日你想吃什么呀?」「妈妈我什么都不要!我要吃酿皮!四碗!」爸爸笑了,说:「孩子,谁过生日吃酿皮呀,多便宜啊,四碗才八块。」「不行不行!我就要吃四碗酿皮!」于是,我的12岁生日宴会,除了一个小小三角形蛋糕之外,还有一大盆酿皮。到现在,家人聊起这件事还会大笑。

一晃多年过去了,来到北京,很久没回内蒙。每次爸妈来京看我,都会带酿皮。工厂批量生产的酿皮,有漂亮的透明包装盒,方便携带,也耐久储。吃到嘴里,虽然味道没有小时候那么好吃,但那淡淡的葱油香,仿佛带我回到了六年级买酿皮的那个中午。

偶尔碰到小学同学,问起张东在做什么。同学很惊讶,「你居然记得他?」嗯,我不仅记得他 ,还记得他妈妈的酿皮。可惜那时的我太害羞,不够胆跟他说一句:「你妈妈会做酿皮好好呀!我妈妈要是会做就太好了!」

(谢谢Iris的投稿!)

update:读者 辰~学习吃货好榜样 发来评论说:

是的 不过有有些是用米粉做到 比如陕西的汉中米皮和文中内蒙这种 新疆的是用面粉洗面筋出来的面浆加上蓬灰蒸熟.拌的是炒制勾芡后放凉的很浓稠卤汁.味道淡可以喝.陕西的汤汁是蒜汁辣椒油麻酱.

烤的是岁月情怀

在北京工作时,连续数年组织朋友去坝上草原游玩。所谓坝上,就是河北、内蒙交界的地势陡升、传统上以畜牧为主要产业的地带。游人常去的是丰宁和塞罕坝两处。丰宁离北京较近,但塞罕坝是满清皇家围场,更有野趣。

到坝上玩,拍完日出骑完马,到得晚餐时分,烤全羊变成焦点所在。整羊上桌、立即分而食之那种,火候一定过。正确吃法是烤熟一层,切一层、吃一层。皮下脂肪业已燃烧并渗入肉中,从最外层开始品尝,由焦脆到柔嫩,每一口都新鲜甘腴。刚熟的肉眼部分,肉汁随咬嚼动作迸发,流动在口腔到喉咙的每一个角落与缝隙。吃到最后,持一段肋骨或腿骨徐徐啃之,喝上两口马奶酒,便觉人间享受莫过于此。而那两颗肥腰,也在无人留意时,被眼尖手快又耐得住热气守在炉旁的,急速夺去,寻一僻静地,独自偷欢。

嗯,其实这些都是被粉饰的记忆。羊肉烤得过火是常有的事,甚至那羊也并非够好的食材品种。好不好吃,不着落在肉上,端看在何时、于何地、与何人共享。过几十年,若无这些人相伴,谁还肯颠簸十个小时,去往牛马粪便比草还茂盛的所谓草原,咬嚼着又贵又未必真好吃的烤羊呢?

说是烤全羊,烤的无非是这岁月情怀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