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家乡哈尔滨的美食有很多,可最令我念念不忘的,还是那一小碗路边的烤冷面。
据考证,烤冷面在上世纪起源于黑龙江密山,于近七八年名扬哈尔滨,走向全中国。这些年我走遍了不少地方,吃过大江南北的“正宗哈尔滨烤冷面”。然而,总觉得这烤冷面味儿不对,好似少了一味调料。于是,我陷入了遥远的回忆……
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冬天是寒冷而漫长的,可零下三十度的低温丝毫不会减退人们对美食的热情。即使在冬季,大街小巷的流动小吃摊位也有增无减。下午三点半左右天就要黑了,等我四点多放学出来,外面已是华灯初上。午饭在寒冷之中早已消化,这时,远处出现了一盏亮灯,热气滚滚而来,那就一定是烤冷面的摊位了。我快步走上前去。
“整个烤冷面,双蛋不加肠!”
“还是多放辣椒不要醋?”
“对!”
话音刚落, 师傅用手中的两个小铲刮刮那一大块铁板,便开始了看似简单的操作。
先是一个鸡蛋在灶台的边缘轻轻一颗,白黄相间的蛋液便在乌黑的铁板上自由的滚动着。然后,一张黄色的冷面迅速的盖住了调皮的鸡蛋,从此它们紧密的融合了起来。此时最主要的两大原材料已经准备好。过会鸡蛋差不多熟了,师傅便用两个小铲插进冷面里,然后两只手腕轻轻一转,这一张冷面便完成了翻转,带着白黄色鸡蛋的那一面面向了我,显得格外的诱人。
然后就开始加调料。首先刷一层辣酱: 浓稀均匀的酱料涂抹在荷包蛋之上,使原本就美丽的颜色又加了一点红。之后,灶台边五六种调料盒依次派上他们的用场:先撒黑胡椒,再放糖,之后放点白芝麻,白色的点点镶嵌在红色的辣酱之上,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。最后从上到下放一层香菜和洋葱。这们多的调料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口味让师傅去调节,东北人多重口味,大多和我一样爱吃辣,师傅也往往不会吝啬那点辣酱,有时还会多刷好几层。如果是常客的话,去个两三次师傅就会记住你所要的口味了,就比如我。
这时到了最后一步,师傅用他手中的两个小铲把冷面卷起,然后切个五六块出来,把它们一点点装到那透明的塑料小碗中,最后插俩根竹签,这全套的程序就结束了。若是熟练,这个过程不会超过两分钟。
等到第一口冷面入口之后,你就回觉得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。冷面在嘴中略有弹性,让人回味无穷,各种调料把美味演绎的恰到好处,最后配合着蔬菜的清爽,早已让人迷醉。
所以,纵使在寒冷的冬天,美食也会带给人们无穷的温暖。
4年前,我离开了哈尔滨,到了这座比哈尔滨更发达的城市。这里的人对吃更为讲究,虽说饮食与家乡有很大的区别,可我还算适应。但是最令我不习惯的,还是大街小巷上似乎总也找不到推着三轮车做烤冷面的了。
煎饼果子固然也好吃,可什么都代替不了烤冷面在我心中的地位。
终于有一天,我在一个路口那发现了买烤冷面的三轮车,在”东北烤冷面“的招牌下站着一个操着河北口音的人。辣酱是用番茄酱代替的,而最后还没放菜。吃起来味道大体与从哈尔滨吃到的相同,可却总没有那当年的味道了。
烤冷面少了味料。
可这丝毫不会减轻我对烤冷面的热爱。以后我每每在这座城市看到有烤冷面的摊位,我定会关顾生意。
有一天,我突然听到路边传来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:“正宗哈尔滨烤冷面!绝对正宗!”我不禁加快脚步,用同样的口音要来份烤冷面。这老板告诉我他就是哈尔滨人,以前就住群力,家差不多在今天新三中那。十几年前背井离乡,外出谋生,卖了5年烤冷面了,还收了几个徒弟,算是最早把烤冷面带到北京天津的人了。在得知我是他老乡后,还给我加了一根烤肠,随说哈尔滨烤冷面用的是鸡肉肠。
虽说它用的是纸碗而非塑料碗,虽说放的紫洋葱而非白洋葱,虽说放的是烤肠而非猪肉肠……但我却吃到了家的味道,那种“正宗东北哈尔滨烤冷面”的味道。
那一碗烤冷面吃的我非常满足,似乎觉得回到了哈尔滨,少的那味料好像补齐了。
我恍然大悟,知道了少的那味料是什么了,
就是浓浓的东北人情味儿啊!
文/李小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