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肉干的牌子是很重要的,川内比较响的牌子有遛洋狗,老四川,棒棒娃,在本地颇受蜂拥的是金魔王和罗城。金魔王主营灯影牛肉丝,罗城主打牛肉条,进水不犯河水,各自赚得盆满钵满。
遛洋狗算是四川家家都吃过,人人都知道的大牌子。取名和不少四川小吃一样,源于典故。
光绪年间,青城山一刘姓道长博览中药宝典,收留一川藏流离学徒苟氏,将其所携高原牦牛肉以几十味中草药烹制,其味天然而去腥臊,路人垂涎三尺,乡邻食之皆延年益寿。“刘苟”二人即合伙开店并取名“刘苟”牛肉。后秘方传至成都人杨氏手中,杨氏将配方和工艺改良后,改称“刘杨苟”牛肉。久之传为“遛洋狗”牛肉,意寓成都市民休闲惬意生活之写照,故有“成都牛肉世家”一说。
你看,川人就是川人,连讹传的名号,都充满了悠闲的色彩。
最爱吃遛洋狗众多品种中的一类,麻辣,大包装内一小塑料袋,70G一包。牦牛肉为底,将白砂糖、辣椒、盐、白酒、香辛料、蜂蜜、味精打混搅匀,牛肉条扔进去一裹再晾,风一吹,香味渗进去,和肉味弥漫在一起,被一层香料包裹,待进入嘴里,一次性全然爆发,并随着咀嚼悠悠散开,久久不绝。
最值得一提的是它深厚的花椒味,舌头酥麻阵阵,张开嘴空气略过,如同滋生了一嘴的味蕾,蠕动着在舌头上蔓延,余韵悠悠。这时候饮一杯白水,最好是冰镇,覆盖之处,如同将大火浇熄,甚至能听见火灭时“刺啦”的声响。更像触电,整个舌头瞬间麻到极致,又仿佛被冰水带走,留下一路酥麻快感。
小时候的牛肉干现在看来便宜得让人咋舌,两块五一袋,当时的我没什么零花钱,偷偷攒着攒着,几个星期来一袋,那香料裹挟着的,那肉干深埋着的,那酥麻潜伏着的,是难以言喻的美好,即便短暂,却非常幸福。
一段时间没有买,再找时发现已经涨成十块一袋,深感岁月仿若白驹过隙马不停蹄,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刻在了脸上身材上谈吐上,更直观的,刻在了翻了几倍的价目表上。
金魔王很小就在吃,那时刚刚建厂投产,营销员一箱一箱送到家里来,吃惯遛洋狗的我十分不屑与鄙夷,拎起一袋来,一袋灯影半袋红油,那时候还没地沟油的概念,只觉得这厂财大气粗,多费油啊。一次不知抽什么疯,吃完牛肉还把红油喝下去,肚子腻了两天,直到现在看到金魔王还会有反应。
罗城则是乐山很著名的牛肉之乡,虽然它的出名更多是因为其古城的船型建筑。古镇地多人多牛多,农耕多年,肉质越发鲜美。
这俩牌子曾经都是便宜的让人讶异的市场价,在遛洋狗还卖两块五的时候他们只要一元一袋,是平民阶层的首选。这次回家一看,竟然涨到了遛洋狗同样的价位,甚至有几类品种还高过老牌子,不得不让人瞠目。诺,逆袭?
来广州后,很少有机会再吃到牛肉干了,超市中卖的也只有自然派的不咸不淡的日系软肉干,或是粤系贵得吓人的肉铺,硬邦邦有香料有嚼头的牛肉干,踪迹难再寻。
习惯性的叫老妈买了牛肉干寄过来,一次一大箱,得之寄出便开始期待,收到短信即刻激动,抱着纸箱心急如焚,打开包装不知从何下手,心想,这么多,慢慢吃。置于柜中,每拿一袋总会犹豫,怕吃完,想不拿,却又忍不住馋虫诱惑,最终偌大一箱牛肉干,总会三五天内消灭殆尽。
一袋一袋满满嚼着,那开袋便弥散开的香料味,那嚼着嚼着流露出的牛肉味,那吞着吞着印刻下的四川味,混杂着,总让我想到童年,想到故乡,想到那些大口嚼肉肆意奔放的野性日子。
文 鸥鸥鸥
决定看完去淘宝
最难忘是回忆中那些廉价却难得的味道,在选择颇少的年代,仅有的几个选择,却成为了无法替代的留恋。而今选择多了,越发觉得大同小异,生无可恋。不知是我们被选择宠溺,习惯了挑剔;还是果真如今的人间再难出现我们儿时记忆的味道,哀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