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楂汤的慰藉(有图长文)

立春过后,天气渐暖,某天突然听我妈说“超市已经不卖山楂了”,心里不由得一抖,追问缘由,说山楂都是进一大批货存着,卖到现在,剩的一点儿也都烂了,过了季,就不再进货。听闻至此,顿觉遗憾万分。

“山楂,核质硬,果肉薄,味微酸涩”百度百科如是说,然而大段的文字介绍,远不如一幅充满红艳果实的照片让人看得愉悦:红皮的果子在视网膜上形成映像,脑皮层神经接受信息刺激,口水就会不自觉地盈满口腔——每每看到山楂,这些条件反射甚至生理反应总会无法抑制地发生在我身上。

人生过去二十余年,食得美食无数,而不论什么吃法都能让我服气的食物,除了土豆,那就是山楂了。别看它土炮接地气不精致,但或是过清水生食,或是穿成串滚一层糖浆,甚至捣烂和了蜂蜜熬成糕体,吃起来无一不是酸甜爽口,降火生津,因此冬天吃山楂,几乎成了我此季节最盼望的好事之一。

我家的惯常吃法是煮山楂汤。生果爱烂不耐放,做糖葫芦又太麻烦,相比之下煮成汤真是工艺简单,便于保存,又能集山楂酸鲜之味的精髓,简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
两斤圆滚滚的大山楂,手感虽糙,味却精细,几刀下去,去核切成小瓣,这是最费力的一道工序,然后就可入锅添水,慢慢熬煮。时间不能太短,不然山楂之味不能尽入汤水,时间也不能太长,否则果肉烂成泥渣,到底影响了口感。随着水的几沸几滚,山楂酸味之中的细腻渐渐被炖了出来,融进原本平淡的清水,甚至连果皮上的红,都渗了几丝飘散入水。熬煮的火候差不多了,丢几块冰糖进去,平衡这锅里急速蔓延的酸,不爱糖的,也可以加蜂蜜,使得汤水更加醇厚润喉。果肉我是不滤除的,它们相较汤汁更酸一些,边喝边吃,层次丰富,相得益彰,相映成趣。

山楂汤煮好了,放在窗口晾凉,装进密封的大海碗里塞进冰箱,馋的时候盛一碗出来,冰凉酸甜的口感在东北的严冬里别有一番滋味,更不用说暖气烧的燥热时,喝一口清凉酸鲜的汤汁,再嚼一嚼煮得软糯的果肉是何等的惬意了。冷着喝爽口,热着喝也另有风味。我好凉,爱吃冷食,但有那么一段时间,身体有点异样,需要喝中药调理,忌生冷,只好每天把山楂汤加热了再喝,温热的汤水入口,就连这酸味也温和了许多,两口下肚,舌尖与胃袋都是暖烘烘的,不如冷的喝着痛快过瘾,却在这窗外大雪屋内温馨的环境里更应景,更让人觉得温暖慰藉。

整个冬天,每天晚饭后过那么一两个小时,边看电视边品一碗山楂汤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的日程,某一天突然喝完了,忘记买山楂所以来不及再煮时,就会觉得口中实在寂寞,似乎要“淡出鸟来”。因此得知已经过了山楂的季节时,心里倏然有些空落落的,当然也会有其他时鲜水果填补空缺,但总觉得万分怀念这一碗的清新爽口,或温和暖人,大概这份醇厚的鲜香酸甜只属于冬日里的山楂汤,也只有它能为唇齿,为胃肠,为整个人带来如此的慰藉。

文/魂杖道长
图/guzhengman  循CC协议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