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苜楂包子

对于儿时的我,山苜楂菜绝不是一种美食,但有一次除外。

山苜楂是一种野菜,在山东丘陵地区很常见。每年清明时节到五月是山苜楂茂盛肥美的季节。每到这时候,念旧的主妇们和忆苦思甜的老太太们都会相约一起去郊外挖野菜。荠菜、苦菜都是珍品,挖上一小塑料袋就心满意足了。唯独山苜楂,不摘上那么一麻袋,都不好意思回来。一是因为山苜楂生命力旺盛,雨水丰盛的条件下,漫山遍野都是。二来,是因为这是一种很“廉价”的野菜,即使是在人类味蕾返璞归真的现今,它仍然平凡普通,数不上山珍海味。

通常,挖回来(如今都是买回来的了吧)的山苜楂都会被洗净后搁在盖帘上晾晒,晾干表面水分就会被分配到腌菜坛子里或者直接下水焯熟,捏成小团备用。有时候嘴馋了打开冰箱抽屉翻找,一小团一小团全是绿色的山苜楂,就什么胃口都没了。

就是这样一种平凡到极致的野菜,却也让平日里见到它就捏鼻子的我食指大动。说来不好意思提起,这还是发生在我离家出走的时候的一件事。儿时的我逆反心理强烈,跟性格强势的母亲常常发生冲突。有一次,忘记是什么原因了,跟母亲又是一场世纪大战。之后,忘了我是摔碎了饭碗还是扔掉书包就从家里冲了出去。等母亲追出门来,我早已无处追寻。其实,我哪里有地方可去,不过是在胡同小道里乱晃。逛累了,敲开一户好友家的门,进去倒头就睡。

那时候的人际关系真单纯呐。同学的母亲什么也没问,只问是吃了没,第二天包山苜楂包子云云。而骄傲如我,自然是不肯说没有吃饭在冷风中吹了一晚上的话,只道是想来过夜,第二天想一起跳皮筋。一宿无话,第二天却被一种奇异的植物清香唤起。原来是山苜楂包子已经入锅了。

为了不被“美食”俘获,赶紧拉住好友出门。谁知朋友的母亲不是一般聪慧的女人,只见她玉臂轻抬,像放电影一般,一锅白白胖胖的山苜楂包子养在里面,白色蒸汽扑面,刺激着年轻的味蕾。“真巧,包子蒸好了,带几个路上吃吧”,朋友的母亲轻言浅笑。接着,变戏法般的,两个装在三鲜伊面袋子里的包子被推到我们面前。

我是不吃山苜楂包子的,这我早已知道。可是,彼时情景,我只能拿它来说服自己可笑的自尊心,也说服人家的好意。结果,整个上午我都在饥肠辘辘的跳着橡皮筋看朋友吃得津津有味。

如今,我看到山苜楂包子还是一副眉头紧锁、苦大仇深的模样。只是偶尔打开冰箱的时候,看着安静躺在那里的一个个绿色丸子,会回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春日的上午,和煦的阳光,美好的关怀和自己年轻执拗的脸庞。想想如果是换了现在的我,在那种情形下,会不会禁不住就吃了呢?呵呵,没有如果,只是,可惜了那一锅白胖胖的山苜楂包子了。

文  山东
图  Kent Chen 循CC协议使用,经裁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