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一杯李香兰

其实我不爱喝鸡尾酒的,只是觉得既然来了,总要试一下招牌,这家以30年代的中国历史背景为主题的咖啡馆,有几款招牌的鸡尾酒:张爱玲、李香兰、胡兰成……都是那个年代的风云或风流人物。为什么点李香兰?其实只是因为我说喜欢酸的、不烈的口味,于是掌柜推荐了这款。

孤陋寡闻的我对李香兰这个名字只有模糊的印象,并说不出她是谁。回家的路上问了维基百科,原来她是歌手、演员、政治家,她唱那首经典的《夜来香》(我真的可以去撞墙了),她很美,而她最受关注的也许是她至今都有一点谜的身份,拥有中日两个名字的她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?

说回我来到这家cafe的缘由,做采访。

一个人可以有多个身份,并且每个身份都成长得很成功,就像李香兰,无论是歌手、演员,抑或是后来的参议员,她都做得很好。以至于到今天,还有人在怀念她的歌声和影像,纪念她对历史作出的贡献。对于单线发展还发展得颇为狼狈的我,总是会羡慕嫉妒恨地觉得,怎么可以这么厉害!

今天坐在我斜对面的采访对象,虽说不上每一个人生角色都做得很出色,但至少对他而言,想做的都做到了,对每个角色所完成的任务,应该都可以至少打87.5分。

不是想讲一个励志的故事,励志这个词好像也被不幸地毁掉了,变得不那么招人待见。只是在对方的身上,好像看到了某些自己,只是那些自己,都仅仅是没有规律的碎片化的自己,拼凑不成应该有的样子。

什么是应该有的样子?回顾这两次见过的采访对象,他们身上都有些类似的特质:变化的年龄、变化的职业、变化的身份,都经历过迷茫和挣扎,但都已经找到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步伐,做着喜欢并擅长的事。也许这就是他们吸引我的地方。

现在,我已经忘了那天喝的李香兰是什么味道,大概就是有点酸、不烈,满足基本要求,足矣。这两次的采访,食物都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。无论是美味的手工曲奇,还是淡淡的鸡尾酒,他们被记住了,不是因为食物的味道和样貌,而是因为他们出现的机缘和背后的人和故事。这大概就是食物为我们所喜爱和不可缺少的原因。所以这里每天都有人来谈吃。

当迷茫成为生活的常态,就总是对那些活得清晰自在的人充满好奇,所以想要去挖掘背后的故事,是什么促使他们改变?又是什么让他们坚持?也许在另一些人眼中,这也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故事,没什么值得好奇的,少见多怪。不过,仔细想,那又有什么关系呢?至少我自己弄明白了。

也许别人推荐的李香兰不是我的李香兰,下一次,自己动手调一杯。

图&文  Hazel